Search


週六下午我湊巧在 IAAF 上看到了這篇文章,覺得很適合在週末看,所以即時把它翻譯出來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週六下午我湊巧在 IAAF 上看到了這篇文章,覺得很適合在週末看,所以即時把它翻譯出來,希望你們喜歡。

<川內優輝:長跑之路>

跑者們總是很容易被歸類,粉絲們常常把選手分在不同的類型:領跑者 vs. 跟跑者,破紀錄者 vs. 常勝軍,戰術家 vs. 往死裡打的鬥士。

而有些人公然挑戰所有定義:讓我為你介紹川內優輝。

當川內在 2017 年 7 月踏上 IAAF 金標賽事黃金海岸馬拉松時,他即將展開人生第 70 場馬拉松的旅程。他跑了 48 次 Sub 2:15, 14 次 Sub 2:10, 而生涯最佳是 2:08:14.

這在馬拉松的賽場上是前所未聞的。但相較於這些數字,川內的跑步風格才是吸引了大眾跑者的主因。他總是全力以赴,臉上痛苦而扭曲。很少人能跑得比他快,更少人能跑得比他用力。

如果你為現代馬拉松跑者列一張列表,川內可能不符合其中任何一項。

- 全職跑者? 不是
- 冗長不間斷的訓練週期? 沒有
- 一年至多兩場馬拉松? 不、不可能

川內唸的是一般學術型大學,而在畢業後接受了埼玉縣廳的工作。他並不像實業團選手,當他出國比賽的時候,有時得用上他的年假。

他也沒有教練或訓練秘訣嗎?不全然。川內把他的比賽當作訓練之一,當現在很多訓練方法強調熟悉比賽配速的同時,川內往往選擇直接去比賽。

在這點川內其實有點像 1960 年代的 Ron Clarke, 一年會比 50 場比賽,川內的賽事時程光要列出來就夠累人了,在 2015 年他比了 45 場,其中有 13 場全馬跟 10 場半馬,還有一場 30K 跟一場 50K.

雖然川內目前沒有教練,但他也師法紐西蘭傳奇教練 Arthur Lydiard 的訓練方式。在 2012 年突破個人最佳 1500 與 3000 後,他不認為跑長就一定等同於變慢。

「我想到 Lydiard 說過,馬拉松訓練不僅僅訓練你的耐力,還可以讓你變快。現在主流的訓練方式是刺激你的速度,但我想要把這套訓練方式移作訓練耐力。業餘跑者練習高質量訓練課表的機會很少,而且受傷機率相對很高。很多人覺得練習馬拉松會讓你變慢,但我會很樂意向你證明這不是真的。」

正在幫川內寫傳記的 Larner 也提到,其實川內以賽代練的方法常常被民間誤解或者誇大了。

「他大多數的比賽,其實並沒有比菁英跑者的 40K 訓練快到哪去。而川內看起來很瘋狂,就只是因為他在大家眼前跑,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躲在北海道的哪座山裡。」

而這種訓練方式也與川內的全職工作不謀而合。

「他沒辦法在週間跑長課表呀,所以週末比賽就變成一種變通。」

川內已經被選為 2017 年 IAAF 世界錦標賽的日本代表選手*,而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,他大概是所有參賽者之中,唯一在比賽前兩個月還跑了兩場馬拉松,外帶一場 50K 的。

對任何一個正常的馬拉松跑者來說,這都足以毀掉他的下一場比賽。

但川內優輝不是「正常的馬拉松跑者」。



幫忙抓重點:

1. 訓練馬拉松可以同時加強速度跟耐力
2. 他的以賽代練是有規劃過的,也許並不是每一場都如你想像中的拼
3. 沒有規劃的以賽代練等於沒練 (這點是我自己加的)



*文章刊出時間是 2017/06/28, 而 2017 年 IAAF 世錦賽,川內優輝跑了 2:12:19, 總排第九、日本代表中第一位。(見圖)

原文網址:
https://www.iaaf.org/n…/feature/yuki-kawauchi-japan-marathon

圖片來源:
The Japan Times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台灣出生、台灣長大、在美國工作的市民跑者。正職是工程師,沒受過一天田徑訓練,長大才發現自己喜歡跑步。個人最佳:全馬2小時38分、半馬1小時15分。
View all posts